top of page

2023 創意祭 | 一場「由孩子設計給孩子玩」的展覽


一場「由孩子設計給孩子玩」的展覽


創意祭在上週日落幕了,因疫情睽違了三年今年我們終於能夠再次舉辦。上一次舉辦時,微笑音符托嬰中心才剛成立,也還沒有石牌幼兒園。也因此,這一次我們更加的期待,因為微笑音符團隊更加茁壯了。這次為期四天的展覽,一共有超過 600 人次以上的進場,足足是前一次的好幾倍。

在展覽中,很幸運地能夠跟很多幼教老師、藝術老師及教育相關人士交流對話,大家普遍提到雖然很多學校都會舉辦展覽,但辦得這麼用心的相對比較少見。首先,非常感謝大家的認同與支持,雖然還有很多地方可以更好,但我想大家感受到的用心是源自於我們對這件事情的重視,創意祭對我們來說為什麼這麼重要?或許可以從舉辦創意祭的三個主要目的來說明。


讓孩子知道大人們並不覺得他們「只是在玩」,相反地,大人們相當重視他們的工作,就像重視自己的工作一樣。如此一來,孩子們個個變得相當地認真,過程中展現出他們對於細節的要求絲毫不遜色於大人。在展覽中參觀者看到的或許是探索創造的成果,但對於孩子們而言,這個長期針對同一個主題的深度探究與想像創造的過程才是最珍貴的。

當我們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並依此跟他們互動,我們對他們的態度會是信任、支持、討論;當我們覺得孩子是沒有能力的,並依此跟他們互動,我們對他們的態度會是懷疑、反對、命令。而孩子便長大成為相對應的人。


什麼是美?一個貝殼美嗎?一片落葉美嗎?一個回收的寶特瓶美嗎?我們可以如何讓這些素材變得更美?我們可以如何透過想像力和創造力,藉由我們訴說的故事,賦予這些日常生活中再平凡不過的物件一個全新的生命與意義?美感創意教育,並非是關於某種方法論,反而更是提醒我們自己不被既定的方法論所束縛,更多地從素材本身的特性、特質出發,從而發現素材之美。

這次創意祭的主視覺,便賣了一個這樣的關子:這些形形色色的素材到底還可以變身成什麼樣子?是否都在大家的心中留下了一個想像空間了呢?


瑞吉歐方法中的方案式教學 (Project-based learning) 或許對很多人來說有一點抽象,若我們用系統整合工程來比喻,每一個系統整合專案 (Project) 都有一個需求,而了解客戶需求的過程稱為需求分析 (Demand analysis)。而方案式教學在本質上也是一樣的,用一句話來說,一個方案可以是孩子們想做的一件事,或是他們想了解的一個現象,也就是他們在求知、創造方面的需求 。

有了這個需求之後,在一個學期、兩個學期或甚至更長的前間中,老師和孩子共同發展學習活動的脈絡,隨著孩子們瞭解地愈多,他們會問進一步的問題,於是產生了進一步的需求,進一步地了解再產生進一步的需求⋯⋯不斷地循環。因為自己想做的事情都做得到、自己好奇的問題都能找到解答,學習的主人公--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建立起信心,相信自己能夠面對所有的困難與挑戰。而每一次好奇都能夠得到驗證 (而非被忽略),也讓孩子好奇心的幼苗可以繼續成長茁壯。


創意祭是一場「由孩子設計給孩子玩」的展覽


舉辦完這次創意祭,如果要用一句話來說明創意祭的話,我會說創意祭是一場「由孩子設計給孩子玩」的展覽。怎麼說?這次的創意祭包含了三大展區及六大互動體驗,內容均來自微笑音符幼兒園、微笑音符托嬰中心過去一年的活動內容,而這些活動內容大多是來自於孩子們的提案或是老師針對孩子學習行為的觀察結果。

例如因為孩子覺得去戶外釣魚會受到天氣的影響,並決定在教室內設置一個釣魚池,並因此著手開始製作;孩子想開一個迴轉壽司餐廳,並販賣各種超乎想像的未來壽司;孩子還想要一個可以將廚房製作好的餐點透過溜滑梯送到客人桌上的海邊溜滑梯餐廳,於是便自己打造了廚房和各種料理。


在大人的眼裡,也許會覺得「這真的好玩嗎?」但從來參加的孩子們的臉上我們看到了開心的表情,當他們經過一番努力之後釣到自己做的海洋生物時(有時候可能不是魚),那一種源於成就感的喜悅溢於言表,並不斷地想要再挑戰。仔細思考一番,微笑音符的孩子喜歡玩的東西,當然有很大的可能性其他的孩子也會喜歡,畢竟只有孩子最懂得孩子在想什麼,不是嗎?於是乎「由孩子設計給孩子玩」的展覽對於孩子來說很好玩大概也不會令人感到意外吧!


除了孩子之外,我們也看到有些大人參與的程度絲毫不輸給孩子,不論是製作未來壽司或是單一餐食的食材顏色分類遊戲上,他們都專注在眼前的感官體驗中。也許是太久沒有把大腦放空,把專注力放在雙手的創作活動上,就像久旱逢甘霖一樣,我們觀察到大人在創作時的意欲非常的高,在過程中釋放出了很多精彩的表現,在自由創作的心流狀態中,他們實現了自己的自由意志。


社會文化實驗,我們希望讓美感創意在台灣深根,從幼兒階段開始做起,漸漸成為一種文化。未來,我們也期待更多理念相近、懷抱熱情的單位的加入,和我們一起推廣美感創意教育。

bottom of page